【词语执迷不悟什么意思】“执迷不悟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某种错误的想法或行为执着不已,即使面对明显的事实和劝告,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行为。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固执己见、不愿接受新观点的人。
一、词语释义
词语 | 执迷不悟 |
拼音 | zhí mí bù w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人之无良,执迷不悟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对错误的事物或观念非常执着,不肯醒悟或改正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常作谓语、定语使用。 |
情感色彩 | 贬义词 |
近义词 | 固执己见、死不悔改、顽固不化 |
反义词 | 醍醐灌顶、幡然醒悟、悔过自新 |
二、词语解析
- 执迷:指对某种事物或观念极度沉迷、执着。
- 不悟:指没有明白、没有醒悟。
整体意思是:一个人沉迷于某种错误的思想或行为,始终不能明白其中的错误,也不愿意改变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他人 |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,真是执迷不悟。 |
描述性格 | 她性格执拗,总是执迷不悟,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。 |
文学作品 | 故事中的主角最终才意识到自己执迷不悟的后果。 |
四、总结
“执迷不悟”是一个含义明确、感情色彩鲜明的成语,常用于批评那些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却不愿回头的人。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人行为的不满,也反映了对改变和觉悟的期待。在日常交流中,适当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词语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