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葛仙米的意思是什么】葛仙米,又称“地耳”、“地衣”或“石耳”,是一种生长在岩石缝隙中的野生菌类植物。它并非真正的“米”,而是由多种地衣类生物组成的集合体,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,葛仙米被认为有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等功效。
以下是对“葛仙米”的详细解释:
一、葛仙米的定义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葛仙米、地耳、地衣、石耳 |
分类 | 地衣类植物(非真菌,属藻类与真菌共生体) |
生长环境 | 多见于湿润的岩石表面、山间阴凉处 |
形态特征 | 暗绿色至黑色,质地柔软,干后变脆 |
食用方式 | 常用于炖汤、炒菜、凉拌等 |
二、葛仙米的来源与命名
葛仙米这一名称源于古代道教传说。相传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葛洪(字稚川,人称“葛仙人”)曾在山中采食此物,因此得名“葛仙米”。也有说法认为其形似米粒,故称“米”。
三、葛仙米的营养价值
葛仙米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,如钙、铁、锌、镁等,同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少量蛋白质。它还含有一定量的多糖类物质,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。
四、葛仙米的药用价值
在中医理论中,葛仙米性寒,味甘,归肺经,主要功效包括:
- 清热解毒
- 润肺止咳
- 利尿通淋
- 养肝明目
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咳嗽痰多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
五、葛仙米的食用与注意事项
项目 | 内容 |
食用建议 | 烹饪前需充分泡发,去除杂质 |
食用量 | 每次不宜过多,适量即可 |
禁忌人群 | 脾胃虚寒者慎用,孕妇慎食 |
食用方式 | 可炖汤、炒菜、凉拌、煮粥等 |
六、总结
葛仙米虽名为“米”,实为一种地衣类植物,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。它不仅在民间广泛食用,也在传统中医药中占有一席之地。了解葛仙米的来源、特点及用途,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自然馈赠的食材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葛仙米的选购、烹饪方法或相关文化背景,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