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力衰竭名词解释】心力衰竭(Heart Failure,简称HF)是一种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,无法满足身体组织对血液和氧气需求的临床综合征。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。心力衰竭可以发生在左心、右心或双侧心室,根据发病部位和症状特点,可分为不同类型。
以下是关于心力衰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总结:
一、心力衰竭的基本定义
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,导致心输出量减少,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状态。常见于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病等心脏疾病患者。
二、心力衰竭的分类
分类方式 | 类型 | 特点 |
按发病部位 | 左心衰竭 | 常见症状:呼吸困难、肺淤血、咳嗽、咳粉红色泡沫痰 |
右心衰竭 | 常见症状:下肢水肿、肝大、颈静脉怒张 | |
全心衰竭 | 同时存在左、右心衰竭症状 | |
按射血分数 |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(HFrEF) | LVEF < 40%,多为收缩性心衰 |
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(HFpEF) | LVEF ≥ 50%,多为舒张性心衰 | |
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(HFmrEF) | LVEF 40%~49%,介于两者之间 | |
按病程发展 | 急性心力衰竭 | 突然发生,病情进展快,常需紧急处理 |
慢性心力衰竭 | 病情缓慢进展,长期管理为主 |
三、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
- 高血压
-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
- 心肌炎
- 心肌病
- 心脏瓣膜病
- 心律失常
- 电解质紊乱
- 药物毒性(如某些化疗药物)
四、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
症状类型 | 具体表现 |
呼吸困难 | 劳力性呼吸困难、端坐呼吸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|
水肿 | 下肢、腹部、全身性水肿 |
疲乏无力 | 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|
心悸 | 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|
咳嗽 | 咳痰、有时带血丝 |
五、心力衰竭的诊断方法
- 病史与体格检查:了解基础疾病、症状及体征
- 心电图(ECG):评估心律和心肌缺血情况
- 胸部X线:观察心脏大小及肺部充血情况
- 超声心动图(ECHO):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,特别是射血分数
- 血液检查:如BNP或NT-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心衰
- 其他检查:如心脏MRI、冠脉造影等
六、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
1. 病因治疗:控制高血压、改善冠心病等原发疾病。
2. 药物治疗:
- 利尿剂:减轻水肿
- ACEI/ARB:改善心脏功能
- β受体阻滞剂:改善预后
- 醛固酮拮抗剂:减少心肌纤维化
- ARNI:新型药物,用于HFrEF
3. 生活方式干预:限盐、限水、戒烟、适度运动
4. 器械治疗:如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(ICD)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(CRT)
5. 手术治疗:如心脏移植、瓣膜修复或置换
七、心力衰竭的预后
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、进行性疾病,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。然而,若未得到有效控制,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,如心源性休克、肾功能不全等。
总结: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共同结果,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,导致全身组织供血不足。通过综合评估、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,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,提高患者生存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