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推敲》原文及翻译】唐代诗人贾岛在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时,曾反复推敲“僧敲月下门”一句中的“敲”字,最终决定使用“敲”字,这一过程被后人称为“推敲”的典故。该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,也展现了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推敲》是关于唐代诗人贾岛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词语的故事。他原想用“推”字,后来改为“敲”字,并因此留下“推敲”这一成语,用来形容对文字的反复琢磨与斟酌。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贾岛的认真态度,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语言美感的追求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贾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诗云: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 | 贾岛写了一首《题李凝幽居》,诗中有: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 |
岛欲改“推”字为“敲”字,读之又未安。 | 贾岛想要把“推”字改为“敲”字,但读起来又觉得不太合适。 |
于驴上吟哦,引手作推敲之势。 | 他在驴背上吟诵,一边用手做出“推”和“敲”的动作。 |
郡守韩愈闻之,驻马问之。 | 当地的郡守韩愈听到后,停下马来问他。 |
岛具对。 | 贾岛详细地告诉了他。 |
意难决,遂定“敲”字。 | 最终决定用“敲”字。 |
后人因称其事为“推敲”。 | 后人因此将这件事称为“推敲”。 |
三、结语
“推敲”不仅是贾岛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细节,更成为后世文人创作中追求语言精准与意境和谐的重要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写作或表达中,每一个词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整体的美感与思想的传达。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,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语言艺术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