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问答 >

文言文陶公二三事的翻译

2025-11-14 15:18:33

问题描述:

文言文陶公二三事的翻译,有没有大神路过?求指点迷津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14 15:18:33

文言文陶公二三事的翻译】《陶公二三事》是记载东晋名臣陶侃生平事迹的一篇文言文,内容简练,语言质朴,展现了陶侃勤政爱民、廉洁自律、治军有方等优秀品质。本文将对《陶公二三事》进行逐段翻译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
一、原文与翻译

1. 原文:

> 陶侃字士行,鄱阳人也。少孤贫,为县吏。尝有二客来,一曰:“君虽少,然风神秀整,必不终于贱。”一曰:“不然,此子非久居下位者。”后竟如其言。

翻译:

陶侃字士行,是鄱阳人。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,家境贫穷,担任县里的小吏。有一次,有两个客人来访,一个说:“你虽然年轻,但仪表俊美,气质出众,将来一定不会一直处于低贱的地位。”另一个说:“不对,这个人不是长久居于下位的人。”后来果然应验了。

2. 原文:

> 侃少好游猎,父怒,杖之,曰:“汝为长大,当为将,安能作田舍翁?”及长,果为将。

翻译:

陶侃小时候喜欢打猎,父亲很生气,用棍子打了他,说:“你长大了应该做个将军,怎么能成为一个种田的老农?”等到他长大后,果然成为了一名将领。

3. 原文:

> 侃性俭约,常以竹头木屑,积之以为用。或问其故,曰:“吾欲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
翻译:

陶侃性格节俭,常常把竹子的头和木屑收集起来,以备日后使用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说:“我想留着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
4. 原文:

> 侃尝出,见人持一竹杖,问其所以,曰:“此杖可为舟。”侃曰:“善。”遂取而载之,因得渡江。

翻译:

陶侃有一次外出,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根竹杖,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,那人说:“这根竹杖可以做成船。”陶侃说:“好。”于是拿过来,用它做了船,因此得以渡江。

5. 原文:

> 侃在荆州,每有军务,未尝夜寝,常坐而待旦。人问其故,曰:“吾忧天下之事,不敢自安。”

翻译:

陶侃在荆州任职时,每当有军务,从不熬夜休息,总是坐着等待天亮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担心国家大事,不敢自己安逸。”

二、总结与表格

原文内容 翻译 主题
陶侃字士行,鄱阳人也。少孤贫,为县吏。 陶侃字士行,是鄱阳人。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,家境贫穷,担任县里的小吏。 人物背景
尝有二客来,一曰:“君虽少,然风神秀整,必不终于贱。”一曰:“不然,此子非久居下位者。”后竟如其言。 有两个客人来访,一个说:“你虽然年轻,但仪表俊美,气质出众,将来一定不会一直处于低贱的地位。”另一个说:“不对,这个人不是长久居于下位的人。”后来果然应验了。 命运预言
侃少好游猎,父怒,杖之,曰:“汝为长大,当为将,安能作田舍翁?”及长,果为将。 陶侃小时候喜欢打猎,父亲很生气,用棍子打了他,说:“你长大了应该做个将军,怎么能成为一个种田的老农?”等到他长大后,果然成为了一名将领。 成长经历
侃性俭约,常以竹头木屑,积之以为用。或问其故,曰:“吾欲以备不时之需。” 陶侃性格节俭,常常把竹子的头和木屑收集起来,以备日后使用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说:“我想留着以备不时之需。” 节俭美德
侃尝出,见人持一竹杖,问其所以,曰:“此杖可为舟。”侃曰:“善。”遂取而载之,因得渡江。 陶侃有一次外出,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根竹杖,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,那人说:“这根竹杖可以做成船。”陶侃说:“好。”于是拿过来,用它做了船,因此得以渡江。 智慧与远见
侃在荆州,每有军务,未尝夜寝,常坐而待旦。人问其故,曰:“吾忧天下之事,不敢自安。” 陶侃在荆州任职时,每当有军务,从不熬夜休息,总是坐着等待天亮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担心国家大事,不敢自己安逸。” 勤政为民

三、结语

《陶公二三事》通过几个简短的故事,生动地刻画了陶侃作为一个忠臣、良将的形象。他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品德高尚,注重节俭、关心民生、勤于政务,这些品质使他深受百姓爱戴,也为后世所敬仰。通过此文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追求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