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言文陶公二三事的翻译】《陶公二三事》是记载东晋名臣陶侃生平事迹的一篇文言文,内容简练,语言质朴,展现了陶侃勤政爱民、廉洁自律、治军有方等优秀品质。本文将对《陶公二三事》进行逐段翻译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一、原文与翻译
1. 原文:
> 陶侃字士行,鄱阳人也。少孤贫,为县吏。尝有二客来,一曰:“君虽少,然风神秀整,必不终于贱。”一曰:“不然,此子非久居下位者。”后竟如其言。
翻译:
陶侃字士行,是鄱阳人。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,家境贫穷,担任县里的小吏。有一次,有两个客人来访,一个说:“你虽然年轻,但仪表俊美,气质出众,将来一定不会一直处于低贱的地位。”另一个说:“不对,这个人不是长久居于下位的人。”后来果然应验了。
2. 原文:
> 侃少好游猎,父怒,杖之,曰:“汝为长大,当为将,安能作田舍翁?”及长,果为将。
翻译:
陶侃小时候喜欢打猎,父亲很生气,用棍子打了他,说:“你长大了应该做个将军,怎么能成为一个种田的老农?”等到他长大后,果然成为了一名将领。
3. 原文:
> 侃性俭约,常以竹头木屑,积之以为用。或问其故,曰:“吾欲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翻译:
陶侃性格节俭,常常把竹子的头和木屑收集起来,以备日后使用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说:“我想留着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4. 原文:
> 侃尝出,见人持一竹杖,问其所以,曰:“此杖可为舟。”侃曰:“善。”遂取而载之,因得渡江。
翻译:
陶侃有一次外出,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根竹杖,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,那人说:“这根竹杖可以做成船。”陶侃说:“好。”于是拿过来,用它做了船,因此得以渡江。
5. 原文:
> 侃在荆州,每有军务,未尝夜寝,常坐而待旦。人问其故,曰:“吾忧天下之事,不敢自安。”
翻译:
陶侃在荆州任职时,每当有军务,从不熬夜休息,总是坐着等待天亮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担心国家大事,不敢自己安逸。”
二、总结与表格
| 原文内容 | 翻译 | 主题 |
| 陶侃字士行,鄱阳人也。少孤贫,为县吏。 | 陶侃字士行,是鄱阳人。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,家境贫穷,担任县里的小吏。 | 人物背景 |
| 尝有二客来,一曰:“君虽少,然风神秀整,必不终于贱。”一曰:“不然,此子非久居下位者。”后竟如其言。 | 有两个客人来访,一个说:“你虽然年轻,但仪表俊美,气质出众,将来一定不会一直处于低贱的地位。”另一个说:“不对,这个人不是长久居于下位的人。”后来果然应验了。 | 命运预言 |
| 侃少好游猎,父怒,杖之,曰:“汝为长大,当为将,安能作田舍翁?”及长,果为将。 | 陶侃小时候喜欢打猎,父亲很生气,用棍子打了他,说:“你长大了应该做个将军,怎么能成为一个种田的老农?”等到他长大后,果然成为了一名将领。 | 成长经历 |
| 侃性俭约,常以竹头木屑,积之以为用。或问其故,曰:“吾欲以备不时之需。” | 陶侃性格节俭,常常把竹子的头和木屑收集起来,以备日后使用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说:“我想留着以备不时之需。” | 节俭美德 |
| 侃尝出,见人持一竹杖,问其所以,曰:“此杖可为舟。”侃曰:“善。”遂取而载之,因得渡江。 | 陶侃有一次外出,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根竹杖,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,那人说:“这根竹杖可以做成船。”陶侃说:“好。”于是拿过来,用它做了船,因此得以渡江。 | 智慧与远见 |
| 侃在荆州,每有军务,未尝夜寝,常坐而待旦。人问其故,曰:“吾忧天下之事,不敢自安。” | 陶侃在荆州任职时,每当有军务,从不熬夜休息,总是坐着等待天亮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担心国家大事,不敢自己安逸。” | 勤政为民 |
三、结语
《陶公二三事》通过几个简短的故事,生动地刻画了陶侃作为一个忠臣、良将的形象。他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品德高尚,注重节俭、关心民生、勤于政务,这些品质使他深受百姓爱戴,也为后世所敬仰。通过此文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追求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