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归脾汤的服用剂量】归脾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,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症状,如失眠、健忘、食欲不振、乏力等。其组成包括白术、茯苓、黄芪、龙眼肉、酸枣仁、远志、人参、炙甘草、当归、生姜、大枣等,具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
在临床应用中,归脾汤的服用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体质、年龄以及医生的辨证施治进行调整。以下是对归脾汤常见服用剂量的总结:
一、归脾汤常规服用剂量(成人)
药材名称 | 常规用量(克) | 备注 |
白术 | 9 | 健脾燥湿 |
茯苓 | 15 | 利水渗湿 |
黄芪 | 15 | 补气升阳 |
龙眼肉 | 9 | 养心安神 |
酸枣仁 | 9 | 养心安神 |
远志 | 6 | 安神益智 |
人参 | 6 | 益气固脱 |
炙甘草 | 6 | 调和诸药 |
当归 | 9 | 补血活血 |
生姜 | 3片 | 温中散寒 |
大枣 | 5枚 | 补中益气 |
> 说明: 上述剂量为《中国药典》及多数中医教材中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,适用于一般心脾两虚患者。
二、不同人群的剂量调整建议
人群类型 | 剂量调整建议 |
儿童 | 用量减半或按体重计算,需由中医师指导使用 |
孕妇 | 应避免使用,尤其慎用当归、黄芪等活血药 |
老年人 | 可适当减少黄芪、人参等补气药用量 |
气阴两虚者 | 可加麦冬、生地等滋阴药物,调整原方 |
湿重者 | 可增加茯苓、白术用量,减少当归、龙眼肉 |
三、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
- 煎服方式:通常采用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(早晚各一次)。
- 煎煮时间:先浸泡30分钟,武火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。
- 禁忌:实热证、湿热内盛者不宜使用;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。
- 疗程:一般建议连续服用2~4周,视疗效调整。
四、总结
归脾汤作为经典的补益类方剂,其剂量需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。在实际应用中,应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舌象、脉象、症状等综合判断,确保用药安全有效。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,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通过合理掌握归脾汤的服用剂量,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的作用,帮助改善因心脾两虚引起的多种不适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