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肝肠寸断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肝肠寸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极度的悲伤或痛苦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,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,多用于描述因失去亲人、恋人、朋友等重要人物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肝肠寸断 |
拼音 | gān cháng cùn duàn |
出处 | 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返。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”(后世引申为“肝肠寸断”) |
释义 | 形容极度悲痛,内心如被撕裂一般,痛苦难忍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描写强烈的悲伤情绪。 |
近义词 | 心如刀割、痛不欲生、悲痛欲绝 |
反义词 | 喜出望外、心花怒放、欣喜若狂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失去亲人时
- 例句: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,他肝肠寸断,久久无法接受现实。
2. 失恋之后
- 例句:分手后,她整夜未眠,肝肠寸断,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。
3. 遭遇重大打击
- 例句:公司破产,他肝肠寸断,不知未来该如何继续前行。
三、情感表达与文化背景
“肝肠寸断”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痛苦感受,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深度创伤。在传统文化中,这种情感往往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和情感价值,体现出对亲情、爱情和友情的重视。
在现代生活中,虽然人们不再常用这种文言表达,但在文学作品、影视剧本或诗歌创作中,“肝肠寸断”依然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词汇,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四、总结
“肝肠寸断”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用来形容极度的悲伤与痛苦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方式。在日常交流中,虽不常见,但在特定情境下,它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如果你正在写作或需要表达强烈的情绪,不妨适当引用“肝肠寸断”,让文字更有温度和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