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磬竹难书的意思】“磬竹难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情的罪行或错误极其严重,多到即使把所有的竹简都用完也写不完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书写材料——竹简,用来比喻罪行深重、难以尽述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磬竹难书 |
拼音 | qìng zhú nán shū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罄竹难书,岂独杨广?” |
释义 | 形容罪行极多,无法全部记载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罪恶、过失等严重情况。 |
近义词 | 罪大恶极、罄竹难穷、罪不可赦 |
反义词 | 功德无量、微不足道、罪不容诛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磬竹难书”最早出自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,李密在讨伐隋炀帝杨广时,列举其罪行,说:“罄竹难书,岂独杨广?”意思是说杨广的罪行太多,即使把所有的竹简都用完了也无法写完。后来,“磬竹难书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磬竹”原为“罄竹”,“罄”意为“尽”,“竹”指竹简,后人误写作“磬竹”,但现代使用中已接受“磬竹难书”这一说法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历史事件评价:
“秦始皇统一六国虽功勋卓著,但焚书坑儒等暴行,罄竹难书。”
2. 法律案件描述:
“该犯罪团伙作案累累,罄竹难书,最终被依法严惩。”
3. 文学作品引用:
“他一生作恶多端,罄竹难书,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。”
四、注意事项
- 避免滥用:虽然“罄竹难书”表达强烈,但不宜随意用于日常小事。
- 注意语境:适合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正确理解:不要误解为“难以书写”,而是强调“罪行过多,无法写完”。
五、总结
“磬竹难书”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,来源于古代的书写方式,用来形容罪行或过错极其严重,多到无法全部记录。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,也在现代语境中继续发挥着警示和批评的作用。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分寸,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。